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能源 >  正文
张子龙:蹚出“三金”兴农路
来源: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8-24 15:21:32

“小张,快来帮我看看,这炉烟的水分流失怎么这么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好嘞,叔,我骑摩托车,十分钟就赶到,别着急,一定能帮你解决。”

8月17日,在陕西省镇坪县大山深处的牛头店镇竹叶村,烟叶烘烤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荣获陕西省“四强青年烟农”称号的张子龙,是这里的技术带头人,他正在帮乡亲们解决“如何烤”的问题。

“全天候守护,十分钟响应” 是他服务乡亲的座右铭,在十多年的“漫漫征途“”上,他不仅能在互联网上“寻医问药“”,还能给烟田“开方治病”,更能在村民间“穿针引线”……不管是多么老套的想法、多么严苛的标准、多么固执的乡亲,只要他在,问题定能迎刃而解,换得“千亩烟田千亩金”。

新观念铸就“金路子”

“20来岁就出门了,这一年两年都见不到他人,不过这小子还算有“灵性”。记得有一年回家的时候,他给我们讲挣钱的路子、讲智能手机,我们村上人,哪有啥文化,都听的一愣一愣的,看起来混的不错,我还能不知道?都是混不下去才回来的。”村上的老农说。

奔波数载,也没赚到钱,父母常年生病,也没人照顾,城市的灯火再亮,远不如村子里的那一盏暖灯。2011年,张子龙回乡,拿起锄头,随着家人务农。

“用锄头也要打个翻身仗!”张子龙说。2012年,张子龙开始种烟,但是自家的5亩地根本不够用,只能租用周边农户的土地,可是扣除租金、种植成本,忙活一年下来不怎么挣钱。凭借着走南闯北积累下的经验,张子龙率先转变思维,了解土地方面的相关政策。2018年,他长期流转了35亩连片荒地,花了一万多元,开垦整理,挖机耕路,解决了土地流转和运输问题。

土地长期流转只是张子龙转变观念的一个缩影,“早栽、早烤,政策通知下去,他总是第一个响应。”技术员说。这得益于张子龙时常搜索烤烟种植新方法。“春雨惊春清谷天……”二十四节气,他常挂在嘴上,“什么样的节气做什么样儿的事儿,这可是我们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我们可得仔细研究,把准烤烟节令,要在合适的时间做正确的事,种烟自然会得心应手。”张子龙在烟农交流会上说。

新技术造就“金叶子”

爱钻研,爱学习——这是烟农眼里的张子龙,在烤烟种植的各个环节,他总是爱在技术上下功夫,标准严苛,规范落实,“金叶子也换回了更多金票子”。

2022年,张子龙依靠着种植时的精耕细作,就在他那40亩地上,以5000元的亩产值,赚得15余万元的净收入,成为牛头店镇远近闻名的技术专家。

“要想烤烟能挣钱,技术就得先提升”,张子龙非常清楚,对于40亩左右的种植户来说,要想效益最大化,必须精耕细作,提高生产水平。种烟看着是种地,实际上是个技术活,需要在生产各环节认真把控,一丝不苟。

在多年的种烟时光里,他时常感叹:“经验再多,也得科学生产,肥施多了,容易形成黑暴烟,不能正常熟,也就没有好烟;施肥少了,产量低,收入少了,烟长得也不齐,更不利采烤和分级。种下的烟,就跟自己娃娃一样,得用心呵护啊。”

最让人们称赞的是张子龙对漂浮育苗技术的推广,身为技术专家,他向来对新技术充满热情,但是老烟农可不愿在自家田里用这些苗子,不敢轻易尝试。在推广受阻时,张子龙通过朋友圈咨询、公司技术交流、互联网查询等方式,初步了解漂浮育苗技术的过程,再得知漂浮育苗的各生育期所需天数均比两段育苗少,病毒病发病情况低于两段育苗,不仅于此,烤后产量也高于两段育苗,这使张子龙看到了增收的希望。为了改变老烟农不愿使用的这一现象,张子龙在牛头店育苗棚率先试点,在取得成效侯,才使得烟农纷纷效仿。一花引得百花开,张子龙的诚恳让漂浮育苗技术生根发芽,推广开来。

张子龙用敢为人先的拼劲闯劲真抓实干,主动拥抱新技术,带着烟农队伍,实推动烟叶质量不断提高。

新模式成就“金管家”

“媳妇儿,快帮我递下托盘……快帮我拿下……。”山坡上,夫妻二人经常跑上跑下,很是忙碌,这是张子龙的日常,是上山下地的生动写照。

“好多年轻人都不愿种地,跑出去打工了,村里能帮忙的都是这帮老伙计,每年到这个时候,种植中药材要用人,采收茶叶要用人,人真的很难找。现在要趁好天气栽烟,请不到人,他们俩也干着急啊!”竹叶村副主任李作兵说。

用工时期没有工,紧张时期家里老人都得帮着干活。张子龙心里十分着急,看着周围乡镇的烤烟户做起了家庭农场,张子龙也希望带领牛头店镇的烟农,走出不一样的路。

在镇坪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的帮助下,张子龙与技术员一道,根据每个烟农的特点,进行精准培养,确定机耕手、施肥主管、采烟主管等不同环节的技术能手,在烟叶生产关键环节,实行专业化服务,“抱团”作业。经过张子龙和技术员的共同努力,竹叶村的烟农面貌焕然一新,“抱团”作业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他可是我们的金管家啊,每次做活儿,就数他最热心最认真,谁家用工有什么问题,他就主动上门协调,每次让他来指导,用他的工人,我都觉得不好意思。”老烟农王美和说。

作为竹叶村烟农的“金管家”,张子龙常常说:“光会打理烟田还不够,我还要学习更好的生产模式,‘抱团’作业现在不错,未来呢?有的地方用手机APP就能实现一键用工,希望我们将来也可以变得更好。”

工贵其久,业贵其专。在12年的种烟路上,张子龙在行中知、在知中行,通过新观念、新技术、新模式,铸就“金路子”、造就“金叶子”、成就“金管家”,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大道上蹚出了一条“三金”兴农路。(王浩东 许名山)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