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知识 >  正文
咫步为尺测九州经纬 丹心一片绘雪域蓝图——圭嘎拉隧道高精度顺利贯通的背后故事
来源: 环球网      时间:2023-07-08 11:53:15

2023年6月28日,中交二公局承建的世界最长超高海拔公路隧道--圭嘎拉隧道顺利贯通,媒体关注、全网沸腾的背后,也赋予了测量人别样的精彩。

项目平均海拔4300m、最高海拔5300m、隧道全长12800m、测区气压650Pa、经过2000多个夜以继日的工作努力,2023年3月隧道左线以横向3.8cm、纵向6.2cm、竖向0.7cm的误差精度顺利贯通,在此基础上,2023年6月隧道右线以横向0.5cm、纵向0.2cm、竖向0.2cm的良好精度顺利贯通。隧道高精度顺利贯通的背后记录了测量技术工作者怎样的故事?

2016年底,中交二公局承接了西藏S5线圭嘎拉隧道的工程建设工作,作为在建海拔最高、长度最长的隧道,如何在超高海拔地区保证隧道顺利贯通,成为当时各级领导和技术工作者重点关注的问题。经公司领导研究讨论,决定挑选一批精兵强将,组建专业技术团队,一方面进行施工生产,一方面进行技术研究,确保项目顺利完成。


(资料图片)

一、主动请缨 挑战极限

认真做事只能把事情做对,带着情怀才能把事情做好。最初组建圭嘎拉隧道项目测量技术团队时,有一群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得知要面临的是高寒高海拔地区特长隧道测量控制的难题,他们主动请缨,不畏高原缺氧,只为专业初心,申请成为圭嘎拉隧道测量队成员,他们当中年龄较大的是技术负责人寇朝军,时年33岁,其余均未超过30岁。来到项目后,因为外部条件复杂,高山之上、无路可走,只能租用当地村民的马匹,骑马上山、设备驼运,在4300-5300m的茶马古道上,留下一串串空谷足音。

二、科技赋能 贵在创新

项目位于高海拔地区,外部测量条件极为复杂,如何在保证精度的情况下高效率的开展工作成了这个团队需要重点攻关的难题。为此,他们进行了《高寒高海拔地区特长隧道贯通测量控制技术研究》重点课题研究,采用精密三角高程测量替代二等水准直接穿越5300m的圭嘎拉山垭口,历时9天完成23km的洞外高程测量,解决了复杂地质山区水准测量难以开展的问题;构建了隧道施工独立坐标系,解决了因坐标精度不够导致放样位置不唯一的难题;采用精密对中基座、精密棱镜、强制对中、三联脚架法测量,减少了对中误差;引入使用了自动测量系统、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降低劳动强度、减少了人工因素对测量精度的干扰;利用陀螺自动寻北原理,辅助解决了隧道洞内导线“摆动”问题,多项技术措施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测量精度,为隧道掘进提供了正确方向,经专业机构查新,部分技术在同类型项目中均未使用。经过7年的研究探索,团队取得了9项专利,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课题顺利通过验收。

三、严谨细致 注重细节

测量工作的严谨细致、精益求精,是隧道顺利贯通的关键,7年时间测量数据难免会出现疑问或者小误差。有一次陀螺定向数据和导线数据方位角出现了约10秒的偏差,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大于15秒的要进行分析检查,他们本着测量数据绝不能出一点错误的理念,认真分析数据出现误差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引用了不同周期控制点测量成果带来了误差,采用正确数据更新后两个方位角基本吻合,确保了测量数据成果的正确。7年内,每一期的测量数据都要经过反复比对,出现的每一次偏差都会追根溯源,正是这种严谨细致的精神,保证了隧道以比较好的精度实现了顺利贯通。

四、以始为终 行必所至

7年时间不长也不短,负责具体实施的几个主要同志始终如一的坚守岗位,其中测量队长黄昊鹏自项目进场一直坚守至今。无需用华丽的语言去描述,一张张朴实的面孔,一段段真实的记录,他们以始为终,最终取得理想结果。事辍者无功,耕怠者无获,作为二公局测量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话语始终在耳边回荡,“咫步为尺测九州经纬、丹心一片绘雪域蓝图”的测量精神也必将熠熠生辉,作为技术工作者,他们见证了西藏交通事业的日新月异,也书写了测量人的无悔人生和精彩华章。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