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观察员发现,近期多家银行推出“理财+基金”产品,不少银行甚至打出“年化收益率8%+,更高可达15%”的宣传口号。这些产品究竟靠不靠靠谱?投资者又该如何选择?今天,财经 *** 姐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理财+基金”真的靠谱吗?我们一起来看看。”理财+基金”真的靠谱吗吗?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理财+基金?简单来说,就是把钱存在银行,然后购买一些稳健型的理财产品,例如国债、货币基金等等。
这一人民币理财产品期限为一年,预期更高年收益率达5%,主要挂钩H股四只银行股价,分别为汇丰控股、建设银行、
中银香港和交通银行。产品设置“观察日”,每半年一次,共两次。若观察日所有股票价格均大于初始价格的104%,年收益则为3%;若观察日所有股票价格均大于初始价格的106%,年收益则为5%;跳出这一区间则收益为0。
(资料图)
现在理财通还是不错的投资理财方式,理财通保护资金是比较安全的设置了安全卡,你的资金不用于消费,只能提现到你的银行卡里面投资的风险也比较低,几乎是没有什么风险,收益比较稳定,还是可以信赖的,比较高收益低风险的理财选择
《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已下发一年有余,但正式稿尚未出台,同时,资管新规过渡期已明确延长至 2021 年底。
站在当前时点,现金管理管理类理财正式稿何时落地 已持有的资本补充工具等资产将如何处置 如果二次整改可能对银行理财业务及债券市场产生怎样影响 我们将提出一些相关的观察与思考。
现金管理类理财是重要过渡性品种,规模或已突破 7 万亿。资管新规落地实施以来,现金管理类理财凭借在投资范围、估值方式、期限匹配等方面诸多优势,成为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中的重要过渡性产品。初步测算,规模或已突破 7 万亿。
最终监管希望看到的是银行通过净值化改造,通过非标等资产充分的风险暴露,构建真正的风险收益定价能力,银行理财综合回报率应该是资管能力的真实反映。现金管理类理财只是银行转型过程中的重要过渡型产品,并非发展方向。
《征求意见稿》出台后,现金管理类理财资产配置边际变化明显。《征求意见稿》对标货币基金监管标准,对投资范围、投资集中度、流动性与杠杆管控要求、投资组合久期管理等提出明确要求。从资产配置上来看,现金管理类理财按照征求意见稿政策思路进行了一定持仓调整(如债券剩余期限缩短、减配二级资本债工具、压降非标、增配高流动性资产等),但是不符合征求意见稿的资产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现金管理类理财收益率虽有所下降,相较货基仍具有明显竞争力。
预计正式稿不会做大幅调整,2021 年出台概率较高。2020 年初以来受疫情等因素影响,正式稿迟迟未出,结合 2021 年底“资管新规”延期安排大限将至来看,2021 年正式稿或将会出台,但具体出台时间仍具有不确定性。初步推测,随着疫情得以有效控制、经济持续回暖,或在上半年出台,过渡期安排或与“资管新规”延期安排一致,个别难处置资产通过“一行一策”等柔性安排化解;如果在下半年以后出台,为维持金融市场平稳有序运行,不排除 2021 年底是整体业务的过渡期,并给现金类产品设置相应整改过渡期限。
如果面临二次整改,市场可能比较
2021 年 1 月以来银行理财整体运行情况:1)全市场理财:2021 年 1 月,全市场共发行理财产品 6124 只(其中净值型占比 44.38%),同比下降 26.4%,理财产品收益率仍处相对低位,非保本理财主要期限收益率涨跌互现;2)理财公司批设,2021 年以来,理财公司(含银行理财子公司及合资理财公司)批设及开业持续推动,施罗德交银理财成为第三家获批筹建的中外合资理财公司;3)理财公司产品发行,20 家理财公司登记发行理财产品共计 571 只,宁银理财由于产品迁移(迁移产品 85 只)单月发行量更大为 103 只。产品类型看,固定收益类 499 只(占比 87.39%),混合类 67 只(占比 11.73%),权益类 5 只(占比0.88%);4)理财公司产品存续,截至 1 月末,全市场理财存续 4306 只,前三名依次为工银理财(863 只)、建信理财(604 只)和交银理财(519 只)。
风险提示:客户真实风险偏好回归导致配置行为变化,可能对理财规模形成扰动。
银行理财产品利息的计算公式: 银行理财产品利息=理财产品的本金*产品年利率/365天*具体天数 比如:购买**银行理财产品5万元,年利率4%,182天 到期后5万元理财产品利息=50000*4%/365*182天=997.26
简单的讲就是特定的一段时间,就好比住院观察期一样,观察期内表现好没问题,不好就是有问题(这好像是废话,哈)
工商银行的理财产品投资周期结束日次日为资金到账日,如资金到账日遇法定节假日,则顺延至下一工作日,该期投资周期也相应延长。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