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街上的电动自行车越来越多了
充电问题、存放问题、安全问题……
怎么解决?
(资料图)
给电动自行车办“身份证”?
这事儿已经在昌平落地了!
近日,我区首批电动自行车“一车一池一码”试点工作在城南街道昌盛园社区落地实行,通过在小区安装电动自行车全链条安全管控设备,为居民的电动自行车出行再加一层安全“保险”。
居民张女士推着自家的电动自行车前来进行赋码。在工作人员指引下,她提供了自己的身份信息与车辆信息。
“电动自行车如果没有车牌号,是不能够办理赋码的。您放心,您的个人信息只用于与车辆、电池进行信息绑定,不涉及泄露隐私等问题。”工作人员说。信息绑定完成后,工作人员将电子芯片(RFID)贴在电池上,最快一分钟便完成了赋码工作。
据了解,“一车一池一码”即一辆电动车、一块电池,再加一个二维码。在对电动自行车赋码登记后,就相当于给电动自行车办理了一张“身份证”。车主将与车辆、电池信息绑定,通过智能传感器、电子标签(二维码)、电子芯片(RFID)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信息融合与追溯,做到区域内“人防技防”双管齐下。
如果居民试图将电动车推进楼道,或者想要将电池取下带进家里充电,后台管控设备将第一时间发出警报,并将警示信息推送到社区等管理部门的手机上。该设备可从源头遏制居民楼内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隐患,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保障市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目前我们通过技术手段可实现台账健全和入楼预警两方面工作。‘台账健全’方面,通过车辆赋码及视频识别,配合RFID射频技术统计分析进出小区的电动自行车数量,建立台账管理,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入楼预警’方面,利用‘一车一池一码’管理,结合RFID单元门设备,实现电池入楼及时准确预警,提高管理效率,杜绝安全隐患。”据中国联通北京市昌平分公司工作人员兰凤勇介绍,未来还将实现违规清理及区域管控,“违规清理”方面,针对充电超时车辆,将组织相关单位对其进行清理,保障人身及财产安全。“区域管控”方面,通过设置蓝牙电子围栏,实现禁停区域与充停区域的分区管理,保障电动自行车在规定区域内安全停放及充电。
昌盛园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试点工作已在昌盛园一区、二区率先启动,自4月8日启动该项工作以来,已有160余位居民主动前来办理。
除了开展“一车一池一码”工作,为了降低市民在给电池充电时的安全风险,今年以来,昌平不少商圈周边和小区里出现了电动自行车换电站,用户通过换电池的方式代替了以往的充电环节,降低充电风险。
在位于城北街道松园村的换电站柜,时不时就有几位外卖配送员过来给他们的电动车换电池。先用手机扫描二维码,然后把快没电的电池放进换电柜,再取出一块新电池装进电动车,短短几十秒钟,整个换电过程就完成了。外卖配送员告诉记者,附近还有很多这样的小型换电站,这就解决了以前需要长时间充电的问题,十分方便。
记者看到,在这台自助换电柜上,上面写明了操作步骤,手机扫描一下上面的二维码,上面先显示的是周围所有换电柜的位置,然后点击扫码换电,就会出现各种套餐,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一款套餐完成付费,就可以正常使用换电柜了。
“我们每块电池都带有定位和监测系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电池损坏、丢失以及在充电时的安全问题。”运营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像这样的换电柜,目前我区共有200余个,已有4300余位“小哥”在使用。
目前,电动自行车全链条管控中末端治理环节仍存在底数不清、信息不通、管理空白等问题,一系列违规使用和充电行为也会带来不少安全隐患。接下来,我区还将继续推进辖区内老旧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升级改造工作,并通过“一车一池一码”工作的开展,实现电动自行车全链条生命周期来源可溯、去向可查、质量可控的闭环管理,让加强电动车安全管理,成为织密城市管理“细密针脚”的重要一“针”。
对电动自行车管理您还有什么高招?
欢迎评论留言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