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北京市教委发布新一批北京市中小学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名单,241所学校榜上有名。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当下,随着科技教育在各学科领域的重要作用,如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关注。
本期,我们一起来看看,北京各中小学是如何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特色课程和科技活动的?学生们又是如何与科学开展“零距离”对话的?
讲述科学家故事培养学生好奇心
为进一步播撒从小热爱科学的种子,弘扬创新精神,北京市东城区崇文小学开展“科学探索、筑梦太空,科学精神伴成长”主题科技节,通过科技节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学生不畏困难、勇于探索、大胆尝试的科学精神。
科技节以“筑梦太空”为主题,学生通过探寻国家航天事业发展的足迹,感受祖国航天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学习航天人的奋斗精神。活动中,学校教师王萌和刘宇琨为学生们介绍了科学家的故事,从邓稼先的隐姓埋名投身科研,到屠呦呦的永不放弃潜心钻研,无数前辈的努力,造就了今日蓬勃发展之中国,科学家的顽强精神令同学们受到深深的震撼。此外,孩子们还积极展示自己科技小模型制作成果,在动手实验中,领略科技的魅力。科技节活动使学生视野得到开阔,学生勇于挑战、勇于创新的精神得以培养,将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的种子种在学生心中。
科普教育点燃学生好奇心
北京一零一中学在近期启动了“点燃中国的人造太阳”核聚变能源科普系列活动。活动由科技部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主办,北京一零一中学、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协会承办。活动吸引了北京一零一中300余名同学现场参加,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成员校以及贵州、四川、内蒙等地对口帮扶学校师生通过线上直播远程参与了活动。
来自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科普老师为同学们演示了等离子体光剑实验、干冰科学秀实验以及EAST-VR实验,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示了EAST大科学装置的基本原理,激起了同学们对核聚变的浓厚兴趣。科技部核聚变中心主任、ITER组织候任副总干事罗德隆在讲座中为同学们分享了ITER计划及我国核聚变能进展概况。同学们认真听讲,踊跃提问,并与参加活动的核聚变领域专家们积极交流。
科普活动拉近了学生与前沿科学知识的距离。北京一零一中校长陆云泉表示,“双减”后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就要广泛开展课内外科普教育活动,把“爱科学,学科学”的种子播种在孩子们的心田,培育更多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主题实践活动为学生种下航天梦
丰台区新发地小学开展科技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刺客机器人、脑波赛车场、挑战十秒、发电单车、旋转迷宫、穿越火线、眼疾手快、脑波爆米花、激光打气球、桌上冰球、空气乐队11项体验活动,包含最前沿科技理念,既有趣,又互动性十足。同学们全员参与,畅游在科技的世界中。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们还进行了天宫一号、长征5号、中国航天飞机、长征--2F火箭模型制作,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增长了航天航空知识。在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标识设计挑战科普竞赛中,学校多个科技社团的学生组队参赛,在设计完成任务标识的过程中,学习了解更多关于中国载人航天的知识。
此外,学校还邀请了航天五院总装与环境工程部航天器总装中心特级技师孙占海进行《巧手托起航天梦 独具匠心报祖国》的讲座,为学生们介绍航天知识,讲述了祖国航空事业背后的传奇故事,为学生种下航天梦。
贴近生活 学生与科学“零距离”
为了帮助孩子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像工程师一样解决问题,北京八中京西附属小学开设STEAM课程。课程是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多学科融合的综合课程。
学校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在三年级阶段开设了内容丰富的科技课程。如《吸尘器为什么能吸尘》一课,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科技,通过带领学生探究吸尘器的功能、结构、材料等方面,让学生了解吸尘器是通过电动机的高速旋转,在主机内外形成压力差,以吸取尘屑的结果。此外,《如何证明气压的存在》《如何让吸管飞得更远》等课程,通过设计有趣的小实验,让学生深刻地感受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做中学,在学中思,引导孩子们勇于探索,提升综合能力。
创新科技课程 形成特色品牌
科技创新是活力的源泉,活力教育就是要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北京小学通州分校通过整合、融合,教师多方实践,学生深度参与,推动学校课程建设整体发展,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为了满足学生对科技知识的需求,学校搭建社团平台,成立了科技创新社团、生命探究社团、模型社团、气象社团、天文社团等十五个科技社团。同时,学校还建设校园“点点虫博物馆”,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学习认识更多的昆虫,通过观察研究,鉴别昆虫的种类,了解不同昆虫的生活习性,掌握捕捉昆虫、饲养昆虫和制作昆虫标本的方法,培养关注自然生态文明的行为意识。开设“认识土壤”课程,带领学生学习了解土壤的形成、分类以及土壤和环境的关系等科普知识,发展学生长期关注土壤问题保护的意识。学生们亲自制作昆虫标本上百个,收集土壤标本三百余种,进一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合作探究的科学态度,形成学校科技教育特色品牌。
特色活动提升科技教育质量
为落实“双减”精神,不断优化科技课程结构,深化科技类课程的内涵,实现更多优质的科技课程供学生进行选择,北京教育学院附属大兴实验小学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的特色科技活动。学校通过与北京科学中心合作,在科技节期间开设了一系列的科技实践课程。例如,《我要造火箭》系列课通过对孩子进行航天科普知识的普及、创新思维的激发,再通过实践动手等环节,带着孩子一起去学习火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部位的作用以及升空必须的功能等知识。
学习后,学生用彩泥设计制造了火箭模型。利用毛线、吸管、气球等简单材料开展探究实验,对反冲作用原理做出了科学的解释。这些课程通过对学生进行航天科普,带着孩子探索了火箭升天的奥秘,同时,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探究能力。除了线下实践课程,学校还利用节假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线上工程实践类、人工智能类、创新思维类等多门科技课程,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双减增效赋能,还让科技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更让课后育人、科技育人变得有质量、有温度。
巧妙设计提升科学趣味性
大兴区庞各庄镇第二中心小学一直以来十分重视科技教育,开设了多门科技课程。本学期,学校以创意生活为载体,为学生们带来了一门新鲜有趣的设计思维课程——《科技小制作》。课程借助切割机和图形化编程软件等工具,让学生学习设计思维理念及其方法论。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学习的知识来设计属于他们自己的智能家居,来改善居住条件,极具参与性和话题性。
科技辅导员王猛用独特的教学视角和充满新意的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学中有所思、在思中有所感、在实践中有所得 。通过学习,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基本造物工具的使用方法,还能利用已有材料做出很多富有创造力的作品。例如太阳能直升机、甩干机、投篮器等。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团结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提升了科学素养,激发对科技的兴趣。
“过山车”课程点亮校园科技教育
北京市怀柔区实验小学秉持“怀柔就是科学城、科学城就是怀柔”的理念,持续加强科技教育。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助力“双减”,学校开设了人工智能、投石车、过山车、无人机、千机变、创意微拍、观鸟、种植、摄影等11个科技社团课程,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相关课程和科技教育活动,使科技教育成为学校的特色品牌。
在所有课程中,“过山车”课程深受学生们的喜爱。此课程项目是中国 STEM 教育 2029 行动计划·未来工程师竞赛项目。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用组委会指定的器材现场设计和搭建具有两根轨道的过山车,让一颗钢珠从一根轨道的顶部释放,然后使钢珠在重力的作用下下滑,并用它去引发第二根轨道上的钢珠滚动,直至它到达该轨道的终点。第二颗钢珠到达终点的时间越接近指定值越好。同时,在钢珠运行过程中,需要完成四个规定动作。课程对培养学生的耐心、协作、互助、坚持等良好的行为品质有很大作用。学生们在课程中获得动手实践、创作的自由和快乐,想象力、动手能力、创造力都得以发挥。在2022年北京市举办的未来工程师竞赛中,学校还获得全市一等奖的优异成绩。
机器人课程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延庆四中注重培养学生科技素养,提升学生全方面发展。学校特别开设了机器人课程。机器人课程以项目制的形式开展,每节课都会围绕一个项目任务开展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与竞赛中积累知识、提升能力,更好地展示自我。
机器人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数学、物理、信息技术、综合实践课程紧密相连,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编程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和锻炼。课程中,学生们通过搭建机器人,学习了解其组成构件之间的逻辑关系,了解编程逻辑,更好地锻炼和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好奇心、思考能力、手脑协调能力得到发展,创新创造能力有所提升。同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任务,提升团队协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快来为你喜欢的学校投票吧!
文字:赵艳国 赵翩翩 王小艾 张秋颖 张娜 邓丽 苏珊 郝彬
通讯员:吕永梅陈恩泽 张大为 王猛
编辑:苏珊
编审:郝彬
终审:王宇 苏金柱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上一篇:“南方朋友没玩过”?大学生点柳絮被举报,后续来了……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