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活 >  正文
助力企业融合就业!《残障融合就业雇主指南》在京发布
来源: 华夏时报      时间:2023-04-10 19:43:07

“他说‘不用了,我上班了,我有钱了,而且有很多钱。’我脑子里当时出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我们期待的目标终于出现了,那就是雨晨的自强自立,有尊严地活着。”心智障碍青年张雨晨的父亲张付铭讲述着孩子就业以来家庭的变化,欣慰之情溢于言表。

日前,北京市海淀区融爱融乐心智障碍者家庭支持中心(下称“融爱融乐”)携手北京星巴克公益基金会,举行了“就业优先·平等共享”《残障融合就业雇主指南》发布会,面向社会公众正式发布,以支持企业开展融合就业为目标的《残障融合就业雇主指南》(下称《指南》)。

我国残障就业者依然面临巨大挑战,平均就业率为50%。据中国残联实名统计,截至2021年底,我国仍有800余万就业年龄段的持证残疾人,未能实现就业。


(资料图)

企业对雇佣残障人士的看法不同

企业作为面向残障群体提供就业机会的主体,对于残障用工既有重重顾虑,也有支持需求。戴榕是现代国际市场研究有限公司副总裁、广州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理事长,她对不久前发布的《用人单位融合就业意愿调研项目报告》进行了解读。

报告显示,目前,已经聘用了残障人士的企业,提供的岗位已经趋向多元化,这是令人欣喜的发现。未聘用残障人士的企业,除了在社会责任方面缺乏战略规划之外,缺乏引导和职场的支持是最大的障碍。未聘用残障人士的很多企业,很担心残障人士由于身体原因,更容易出现沟通不畅和人身意外等状况。

因此,戴榕建议,应积极开发残障人士的就业优势,通过提供支持服务,增强企业对于残障人士的认同度。宣传解读残障人士的就业政策,降低企业获得激励支持的门槛,并通过就业服务中心和残疾人就业辅导制度,建立健全残疾人的就业服务制度,开发更多岗位,促进实现按比例的融合就业。雇主指南是针对企业需求编写的,能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答疑解惑。

然而,从政策方面来看,残障人士就业面临的难题,还需要更多的政策扶持。首都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廖娟副教授指出,近年残障就业有两大趋势和挑战,一是政策逐步细化,政府对于按比例就业的关注程度持续增高,但社会上相应的服务能力没有提升;二是国企、民企越来越重视社会责任,但残障观念仍需转变。

因此,廖娟副教授呼吁,社会组织要积极研发工具,提供专业的评估等服务。企业需要建立优势视角,以残障者不同的能力去匹配适合的岗位。残障者作为劳动力,也要提高自身的素质,社会各方合力,才能够真正实现残疾人更好的融合就业。

心智障碍群体就业最为困难

《用人单位融合就业意愿调研项目报告》显示,大多数人认为,残障者普遍缺乏就业技能、心理素质差。因此,不愿意给残障者提供就业机会,或将残障者安置于特殊的、相对隔离的就业环境之中,将就业视为对残障者的福利与照顾。例如,视力障碍者就业,多局限于音乐和推拿;肢体障碍者就业,多局限于生产、设备操作维修等。而相比其他残障类型人士,心智障碍人士,只能在庇护的环境中做一些“休闲”和非竞争性质的工作。

“要帮助心智障碍群体,这一残障群体中就业最为困难的群体,探索出一条融合就业的路径是不易的。”北京星巴克公益基金会秘书长竺蕾感慨道。

王雪洪表示,在融合就业过程中,企业的态度和行动是打开这扇大门的关键。因此,《指南》的编写主要面向两个非常核心的相关方,一是雇主管理层,二是人力资源工作者。《指南》用简单明了的形式,解答企业开展融合就业最关心的问题,列出开展融合就业的关键步骤,并提供场景具体、实操性强的支持工具。“一个工具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够为我们的用户带来什么价值。我们也理解,完全依靠这样薄薄一本手册,不能完全解决企业在残障融合就业上面临的所有问题。但是,它可以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供大家去参考。”

商道咨询北京总经理、合伙人彭纪来从第三方咨询机构的角度提到:回到融合就业,最关键的词是就业本身。他呼吁企业,除了自身以外,也可以动员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为残障群体尽量创造就业机会,同时从ESG(环境、社会、治理)的角度,加强企业多元化雇佣的信息披露。目前,已经有交易所对上市企业的多元化政策和数据提出披露要求,并持续关注企业在多元化雇佣的进展。

“如果,我们想看到普通人和残障者真正融合在一起,我们的社会成为一个真正融合的社会,作为行动的各方,我们首先要融合起来。”融爱融乐总干事李红为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残障融合就业雇主指南》,是科学化、体系化开展融合就业的开始,为进一步推动融合就业,基于“展心计划——心智障碍者融合就业促进”项目,融爱融乐还将联合更多伙伴和雇主,开展残障融合相关议题的企业培训与交流。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