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活 >  正文
速看:京城记者与AI专家对话 探寻人机协同助力媒体发展
来源: 传媒茶话会      时间:2023-03-03 21:43:50

3月2日,以“遇见AI 把握AI”为主题的“探寻传媒业人机协同密码”圆桌会议在北京举行。来自新闻传媒机构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实践者,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对传媒业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如何用好AI助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展开讨论。

圆桌会议现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来自新华社、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青年报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融媒体中心的一线媒体人,在“一线媒体说”环节各自分享了他们对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元宇宙等新技术的看法。

北京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李烨长期关注科技创新,他分析说,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的爆发将带来新一轮UGC甚至AIGC的爆发,但与此同时,当用户能够生成更多更好的内容,也会造成爆款的极速迭代,进而导致人们失去耐心、越来越浮躁。“作为主流媒体要坚守价值观,履行好自己的职能使命,为经济发展塑造稳定的舆论环境。”

“土耳其地震时,我们一位同事利用ChatGPT快速地筛选到了中国人发布的现场视频和视频发布者联系方式等有价值的信息。”北京青年报报版编辑中心副主编季飞分享了北青报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信息检索和梳理的案例。他表示:“人机交互时代,我们不惧怕科技,张开双手迎接。”

北京经开区融媒体中心编辑记者、主持人毛家鑫介绍了经开区融媒体中心在科技创新和驱动方面的举措。例如与新华社合作,引进新华智云媒体大脑推进智能编辑系统。此外,经开区融媒体中心还积极布局虚拟主播、元宇宙等领域。

圆桌会议现场

在“AI实践者说”环节,新浪AI媒体研究院副院长李云辉表示,目前机器人在写硬新闻方面还有硬伤,尤其是对于时效性要求很高的新闻,比如突发事件、时事报道等,仍难以准确呈现。而对于一些相对比较软性的内容,如旅游攻略、幽默段子等,机器人的仿写能力可圈可点。

科大讯飞消费者事业群高级总监才灏,在现场展示了一段由AI播音的视频短片,其声音的仿真程度让听众很难区分是真人还是AI合成。才灏表示,人工智能技术不是要取代人,而是为了帮助人,“未来属于掌握AI的人”。据介绍,科大讯飞积累了多项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包括语音转写、跨语种翻译、语义理解等多个领域,在智慧传媒、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等领域都有应用。从2016年开始,科大讯飞把这些技术应用到可以随身携带的小型设备中,比如录音笔帮助媒体人快速将语音转写成文字,智能麦克风能帮助短视频制作人或主播实现高清人声收音和智能字幕等功能。

交流互动

中国经济传媒协会副会长、传媒茶话会创始人刘灿国从传媒学者的角度剖析ChatGPT对传媒业的影响。他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并不是新鲜事物,现在很多人对新技术抱有较大热情,但也存在盲目跟风的情况。“对于ChatGPT的真实能力,以及它对传媒业的影响,建议保持一种客观、冷静、科学、理性的态度。”

他还分析了ChatGPT对传媒业内容生产、智能化转型等方面的积极影响,并指出ChatGPT在现场报道、深度报道、新闻评论等需要创造性思维、深度思考、刻画细节的题材和内容上还不能替代记者。“还需要提醒传媒人的是,对于ChatGPT,警惕其在数据安全、数据来源、数据产权归属等5个方面的潜在风险。”

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副主任、新华社联合国分社原社长马建国说,新技术的潮流势不可挡,媒体要善用现代技术,以开放、包容、合作的姿态,迎接智媒时代。

据悉,“遇见AI 把握AI——探寻传媒业‘人机协同’密码”圆桌会议由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新华社北京分社联合主办,科大讯飞消费者事业群、“传媒茶话会”支持。新华社北京分社副社长邓诗微参加了当天的活动并致辞。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