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活 >  正文
世界观察:“早春孵化月”系列活动落幕,12部潜力之作得到打磨提升
来源: 新京报      时间:2023-03-21 14:31:07

新京报讯(记者刘臻)近日,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宽友文化承办的新时代首都原创剧本创作及选题孵化项目推出的“早春孵化月”系列活动圆满落下帷幕。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有12部潜力之作在孵化活动中得到了进一步打磨提升,为首都戏剧发展带来新生力量。

此次入选孵化的12部作品题材丰富,涵盖现实、革命、传统、北京等多个题材,综合作品类型及其特点,量身定制孵化方案,其中10部作品开展了落地孵化活动,2部作品采用“一对一”导师指导的形式修改提升文本。话剧《后海八爷》《不可辜负》《父亲的猪宝宝》《望星河》《马致远》《金蝉脱壳》《春潮》,评剧《包拯还乡》,儿童剧《火柴人》《深海来信》这10部作品通过创作采风、落地排练、公益演出、专家研讨等多种孵化形式,在创作实践中夯实了文本基础,探索了舞台呈现方式,展现了作品舞台雏形,积累了一定的观众基础;并通过现场填写调查问卷的形式,收获来自观众的直接反馈,为日后的修改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话剧《后海八爷》孵化版剧照。 摄影:张伯男

此外,儿童剧《大狗》以新奇的视角,讲述小朋友与毛孩子之间“双向奔赴”故事;戏曲《新·妆》根据美国小说《红字》改编,围绕人性的复杂、自我的救赎展开讨论。这2部作品通过“一对一”导师指导修改的方式,对作品脉络进行梳理,强化故事主线,使得作品文本获得进一步的提升。

自2022年6月21日新时代首都原创剧本创作及选题孵化项目启动剧本征集以来,收获了来自社会的广泛关注,历时51天,共征集剧本(含剧本大纲)503部,涉及话剧、儿童剧、音乐剧、歌剧、舞剧、杂技剧、京剧、昆曲、评剧、北京曲剧及河北梆子11大艺术类型,现实题材、革命题材、传统题材及北京题材“四大重点征集主题”,共占整体征集数量的79%。来自全国29个省份的406位作者参与了此次征集,其中,40岁及以下作者占比69%,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87%,创作越来越呈现出年轻化的态势。

在线上征集的同时,线下开展了8次选题策划会,邀请到34位青年创作者及33位业内专家参与其中,通过提报创作选题,讨论选题的前瞻性与可行性,在正式创作开始前进行“把脉”,从源头上挖掘青年创作者的创意,把握创作方向。

评剧《包拯还乡》孵化版剧照。 摄影:谢建明

征集结束后,通过涵盖编剧、导演、表演、评论、制作及媒体等专业背景的近百位业内专家对征集作品的创作主题、剧本完整程度、作者文笔功底、题材创新程度、观照现实程度等多个方面进行两轮评审,共有55部作品从503部作品中脱颖而出,入选储备孵化库,并于去年11月29日,在线上顺利举行剧本推介会。活动当天,9位持续参与项目的专家作为推介嘉宾,从选题立意、艺术水准、剧本特色及孵化的可能性等多个角度对55部储备孵化作品,向来自全国的百余家国有、民营文艺院团和出品机构进行了推介,共同推动剧本向舞台作品转化。随后,针对文艺院团、出品机构对剧本推介会的反馈,项目组积极组织有意向的机构与作者进行洽谈对接,竭力促成双方合作,共同推进孵化事宜。

依托项目开展各类活动,现已搭建“青年创作人才交流平台”,与全国500余名编剧、导演、制作、演员、舞美设计、服装造型设计、多媒体设计等青年人才建立联系;搭建起覆盖编剧类、导演类、表演类、制作类、评论类及媒体类5大类近百位业内专家在内的戏剧演出领域“专家库”;通过对现实题材、革命题材、历史题材、北京题材及文学改编等300余个创作题材进行梳理,已形成并将持续建设舞台领域创作选题“种子库”;同时,已初步完成约500部包含完整剧本及剧本大纲的“剧本库”搭建。

新时代首都原创剧本创作及选题孵化项目致力于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为首都文艺舞台孵化高品质的一剧之本,着力打造全链条的剧本孵化体系,充分激发青年戏剧人才的创造力,紧密结合本市国有文艺院团及优质民营出品机构的专业资源,打造一批紧扣新时代主题的舞台精品,推动首都舞台艺术繁荣发展。

编辑 徐美琳

校对 刘军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