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2月24日下午,“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汉画大图典》发布会在第35届北京图书订货会期间举行。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邬书林到会讲话。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与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惠西平为新书揭幕。中国汉画学会原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汉画大图典》主编顾森,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中国汉画学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陈履生,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艺术学学会常务理事陈池瑜等专家分别发言。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吴宝安、陕西省委宣传部印刷发行处副处长左三军、陕西省发行协会理事长唐代炜、《中国汉画大图典》副主编崔伟刚等出席。
发布会由西北大学出版社社长马来主持。
邬书林对西北大学出版社以重大项目实施为抓手,出版精品力作,致力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给予充分肯定。邬书林指出,《中国汉画大图典》资料收集全面系统,分类科学,是查阅、研究汉画资料最全面、最权威的工具书,展现汉代中国本土文化及汉代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我们今天理解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源流及特征有重要参考价值。
顾森教授是最早提出对汉画按图像单元进行分类整理的学者,《中国汉画大图典》正是顾森教授一生汉画资料广辑精研的成果,也是其分类编排理念的集成落实。顾森教授指出,两汉时期的文化,尚未受到佛教等外来宗教的全面影响,又重建了毁于焚书和兵灾的先秦文化体系,具有纯洁性和创建性,是中华民族的固有文化和根文化;汉画作为汉代社会的典型性文化遗存,曾是汉代社会最为盛行的一种文化形式,对于研究汉代文化及中华远古文明具有极高价值。
陈池瑜教授指出,《中国汉画大图典》作为“图典”的成书出版,继承了我国编撰字典和辞书的优良传统,又是富有创新精神和担当精神的学术创举,有极高的艺术创作应用实践价值;该图典除图像类编外,以序文整体论述汉画的成就和本图典的编撰意义与方法,各卷又配发专题研究论文,凸显出本图典的视觉文化特点和艺术史研究价值。
陈履生认为,《中国汉画大图典》成书规模大,编辑着力深,结构特色鲜明,注重有学术价值、有研究价值、有应用价值和有重要说明作用的图像资料的辑入,是集学术、研究、应用价值于一体的力作;其以汉画形象单元为个体进行分类研究编排的方式,开创了有别于自宋代赵明诚以来研究汉画以整体研究为主的新的研究方式,既凸显了形象单元在汉画整体中的意义,也凸出了汉画形象单元本身的艺术特色和研究价值,甚至能为汉画的整体研究以及汉画所附属的文物、遗址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中国汉画大图典》以我国历年出土发掘的汉代雕塑和画绘作品为基础,整理汇集出约13000个汉画图像艺术单元,按照人物故事、舞乐百业、车马乘骑、仙人神祇、动物灵异、建筑藻饰、丹青笔墨编订为七卷(共八册),每卷辅以门类述要、专题文章介绍;兼具艺术展示和实用工具书特点,展现汉代文化性质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诸家学说、思想信仰、伦理观念,物质形态的自然界的动植物,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衣食住行以及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便于读者感受汉代为我们的民族留下的“自信强悍、昂扬进取、气度恢宏”精神基因和汉画“造型生动,形象传神,风格博大雄浑,表现夸张变形,富律动,重神韵”的艺术特质,为探究汉代文明样态、汉代文化精神提供全面、翔实、可检索的“图像库”。
与会专家认为,《中国汉画大图典》以其资料收集的全面性、图像提取的艺术性、分类整理的科学性以及出版具有的工具性、实用性特点,在汉画的整理集编出版方面,独树一帜,并将在文化传承、艺术赓续和中华民族文明史的研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中国文物报》《新京报》和澎湃新闻等新闻媒体出席发布会。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谭华)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