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何梁何利基金2021和2022年度颁奖大会在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2021和2022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共授予112名杰出科技工作者。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授予66位在数学力学、生命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科学发现,或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工作者。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下设青年创新奖、产业创新奖、区域创新奖三大类,共授予44位优秀科技工作者。
北京神经科学学会理事长吉训明教授荣获2021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医学药学奖),北京光学学会副理事长林学春研究员荣获2022年度何梁何利基金青年创新奖。
吉训明
(资料图)
吉训明教授是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院长、北京神经科学学会理事长。他长期从事脑卒中防治研究,在介入靶向低温救治脑卒中、静脉源性脑卒中和缺血适应预防脑卒中领域进行了系统创新研究。他提出脑缺血后“血管内皮应激-神经元求救-胶质细胞线粒体能量转移”的卒中脑损伤新理论和“血管优先”的血管神经联合保护新策略,创立靶向低温救治新技术,解决了低温治疗卒中的转化难题,成果发表于Nature等,被国际誉为“脑卒中治疗的里程碑”。同时,他在疑难与重症卒中救治方面取得多个重大突破。他提出重残率和死亡率超过80%的脑干血栓救治新策略,使重残率降低33%,死亡率降低27%,成果发表于NEJM;针对极易误诊误治、病死率高达30%的脑静脉血栓,建立生物影像诊断新技术和多模式救治新策略,使早期确诊率提高3倍、救治成功率提高1倍、病死率降低2倍,成果写入欧美教材。针对我国脑卒中以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为主、预防效果不佳的困境,吉训明教授提出束臂-脑缺血预适应新理论,研发专用仪器和临床防治方案,成为预防脑卒中复发的有效干预新手段,破解了我国特有的卒中防治难题,成果发表于Lancet Neurology等国际权威期刊,入选国际卒中领域重大进展。
多年来,吉训明教授以通讯作者在Nature、PNAS、NEJM、Lancet Neurology等SCI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他引16000余次,H指数60;担任Brain Circulation、Neuroprotection、ConditioningMedicine和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Neuroscience期刊主编;连续4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入选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授权28项国内国际发明专利;成果写入国内外多部指南,并牵头起草中国诊疗规范和国际指南;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华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吴阶平医药创新奖等奖励。吉训明教授自2021年6月起担任北京神经科学学会理事长。
林学春
林学春研究员是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全固态光源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专注高功率固体激光器及应用研究近二十年,研制出国产化工业用大功率全固态激光器、开发出激光精密焊接与激光清洗工艺,其工作具有从激光器、激光制造工艺到产业应用全链条技术创新,促进了我国激光先进制造产业的发展。以第一完成人获2017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2020年中国光学工程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以及2019年中国青年科技奖和2021年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2022年又荣获何梁何利青年创新奖殊荣。
林学春研究员是北京光学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第七届常务理事,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在2019年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学会副理事长。
来源:“北京神经科学学会”微信公众号
“北京光学学会”微信公众号
“科协频道”微信公众号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