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是骑凤仙人,这个是龙,然后是凤、狮子、天马、海马、押鱼、狻猊、獬豸、斗牛、行什,是我们门头沟区用传统皇家琉璃烧制技艺,以太和殿上的骑凤仙人和脊兽形象为蓝本创作的文创产品。”1月16日,正在召开的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北京市人大代表、门头沟区区长喻华锋做客新京报千龙网“两会”访谈间时,向读者介绍了门头沟区新的文创产品。
喻华锋表示,2023年,门头沟区在山区范围内,将以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为基础,推进实施多个文农旅结合的项目。在城区范围内,将以科技引领产业发展,在人工智能、心血管医疗器械等领域继续发展,推动门头沟区的转型发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北京市人大代表、门头沟区区长喻华锋做客新京报千龙网“两会”访谈间。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生态屏障 再现山青水绿美丽图景
新京报:门头沟区是北京的生态屏障,过去一年在生态治理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喻华锋:门头沟区是生态涵养区,我们一直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去年在生态文明和生态治理上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成绩。具体方面,第一个是两张金名片,门头沟区去年获得了两个国家级的称号,一个是“国家森林城市”,另一个是“中国天然氧吧”,标志门头沟区从千年煤城,变成了一个生态城市。第二个是两个新纪录,这个主要是指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功效,门头沟区去年PM2.5降到28.9微克/立方米,是历史上最低的,空气质量优良的天数达到了294天,也是历史上最多的。第三个是一条山水画廊,主要是永定河的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在北京境内有170公里,门头沟区就有102公里。近年来,门头沟区开展永定河的生态修复工程,去年底正式完工,成为名副其实的百里画廊。
此外,去年门头沟区在全市率先发布了“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还特别制定了“迎豹回家”行动计划,华北豹过去主要的生存和栖息地在门头沟区,后来随着生态环境变化,它逐步离开了。最近几年,随着生态环境逐步好转,它也在逐步往回走,目前离我们大概30公里,这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打通它的生态廊道,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在自然的条件下,把它迎回来。
新京报:和往年相比,今年的工作有何特点?
喻华锋:今年的生态治理工作,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与往年相比,更加突出系统治理观念,首次将应对气候变化、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五大行动同步进行,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合力攻坚。
绿色空间 宜居同时也要宜业
新京报:“国家森林城市”“中国天然氧吧”是生态治理的结果和成效,除此之外,门头沟区还做了哪些工作?
喻华锋:我们一直都在积极融入全市的“双碳”行动,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比如以文旅康养产业为抓手打造零碳园区、零碳小镇、零碳乡村等碳中和示范项目,大力发展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等。同时,持续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京西林场连续三年发现中华斑羚、西伯利亚狍等野生动物,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新物种——北京步甲,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褐马鸡种群也频繁现身。门头沟区的生态绿色空间得到了大幅度扩展,全区森林覆盖率达48.26%、林木覆盖率87.6%。人均绿地面积达到55.87平方米,居生态涵养区首位,我们未来的目标,是让居民“开窗见景、出门见绿”。
新京报:北京市2023年重点任务清单中提出,今年将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在这方面,门头沟区有何尝试和经验?
喻华锋:针对生态和发展,过去有一些不同的认识,有的人认为生态和发展不可兼得,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二者完全可以变成统一。但是生态资源如何转化成发展资源,还需要一些过渡。我们去年借鉴国内较为成功的经验,开展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探索,具体来说,第一是建立核算体系,把生态的产品、生态资源的市场价值核算出来,为下一步运营创造基础。第二是打造转化平台,通过整合、治理,提升价值,跟市场主体合作,作为一个市场要素进入市场,从而实现价值。第三是探索金融模式,或者说融资模式,生态资源怎么具备融资功能,这可能是一个新的课题,比如说怎么把生态资源像传统生产要素一样,进行抵押、质押等,这些探索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些成果。
新京报:是否有具体案例?
喻华锋:比如西王平村京西古道沉浸式生态小镇项目,这个项目通过评估特定地域空间内,各类生态产品收益的当期市场价格,从而让特定区域内的生态环境,能够作为要素投入到适宜业态中,并参与收益分配,破解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的“四难”问题,争取生态补偿转移支付、获取金融机构授信额度和指导各方参与生态分红比例,最终实现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产,生态价值体现为经济价值的目的。目前,项目的逻辑链条基本稳定,实操落地有序推进,细节和技术层面正逐步完善。
山水赋能 京西开启文化之旅
新京报:门头沟是文化富集的区域,2022年,门头沟区举办了“首届京西山水嘉年华”活动,效果如何?
喻华锋:2022年夏天,门头沟举办了“紫气东来 山水京西”暨首届京西山水嘉年华活动。此次活动从8月初开始历时近两个月,先后举办区、镇级活动100余场次,全面展现了门头沟区历史文化、山水人文资源。从效果上看,第一是旅游收入显著增长,举办活动期间,门头沟区各个景区的旅游人次增长了56%,旅游收入增长了76%,民宿的住宿人次增加了39%,收入增长了99%,将近一倍。第二是地区的形象更加彰显,原来北京市民对门头沟区了解不多,通过这次的京西山水嘉年华,极大地提升了门头沟区在北京市场的知名度,增强了北京市民对门头沟区深厚文化和美丽风景的了解。第三是旅游行业的信心更足,一些原来不太了解门头沟区的文旅企业,通过这次活动发现,原来门头沟区还有这么多的文旅资源,也从中看到了门头沟区发展文旅产业的独特资源优势,对门头沟区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第四是全区上下发展的思路更加统一。
新京报:未来,京西山水嘉年华是否会形成品牌,继续办下去?
喻华锋:从市场主体行为看,企业、景区经过这一次活动,对门头沟发展旅游业也有了更强的信心。当前,京西山水嘉年华活动已形成了地区特色活动品牌,2023年,我们将按照“生态立区、文化兴区、科技强区”发展战略,聚焦“三地”建设目标,坚持“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强”的方向,在提早谋划、统筹安排、加强转换等方面发力,围绕西山永定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资源,持续打造京西山水嘉年华活动品牌。
未来擘画 生态文化科技共同发展
新京报:除了生态和文化产业之外,门头沟也着力发展高科技产业,这方面有何进展?
喻华锋:在山区,主要还是发展文旅产业,也是充分发挥生态山水资源的优势和文化资源的优势。在城区,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尤其是高精尖产业的发展,如今主要有三大高精尖产业,人工智能、心血管领域医疗器械、超高清数字视听。总体来看,2022年,三大高精尖产业发展底座总体具备,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发展势头蓬勃向好。在三大细分领域产业的带动下,门头沟区全年新增专精特新企业47家,累计达70家,其中市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从6家增至22家、排名生态涵养区第一,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从3家增至4家。可以说,到2022年底,长安街西延线专精特新产业集群建设初见成效。
新京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北京市经济发展的目标,这方面,门头沟区有何规划?
喻华锋:2023年,在生态文化发展方面,我们将继续贯彻落实区域功能定位,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用好北京市生态文明实践基地,推动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具体实施方面,如我们正在推进的包括永定河和另外五条小河在内的“六水流通”项目,再如“百泉复涌”项目,门头沟历史上有234眼泉水,后来许多都不冒水了,近几年,随着生态修复,也开始有一些泉眼复涌,我们希望通过3到5年的时间,采取一些治理措施,实现至少100眼泉水能够复涌。
在产业发展上,一个是加快推进产业平台和重点项目的建设,如阜外医院的国家医学中心、中关村京西人工智能科技园等高精尖产业群落的形成与发展。一个是文旅项目的建设,如王平矿工业遗址的保护利用,建一个地中海俱乐部亚洲旗舰店,既有工业遗存又有当时运煤的火车线,根据设计,火车要开进大堂。像这样的项目还有很多,可以说,从千年矿区到生态涵养区,门头沟区的产业转型,以高起点实现快速发展,借大趋势寻找发展契机,从小切口专注细分领域,用差异化取得竞争优势。过去取得了不少成绩,2023年及更远的未来,我们还要在转型发展中继续深耕,不断推进门头沟宜居宜业、高质量发展的事业。
点击链接观看采访完整视频:
专访门头沟区区长喻华锋:从“千年煤城”变成生态城市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刘军
上一篇:刘恒甫委员:加快完善北京环球影城配套设施建设 天天热门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