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活 >  正文
怎么了解一个人的过去(怎么了解一个人)0天天热点
来源: 万能网      时间:2022-11-14 17:03:53

怎么了解一个人的过去,怎么了解一个人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从日常行为来了解无意识行为反应出平时最普通、最普遍的状态,无意识行为会在熟悉的人面前会展现的更多,在陌生人面前或者不熟悉的人面前是很少展现的,因为人们都会进行印象管理,在与陌生人、不熟悉的人交往时,行为大部分都是经过意识,只有在不经意间或者很放松的状态下展现出来。


【资料图】

2、2、看对他人事件的看法一个人对他人事件的看法有这几种情况,自身的投射;站着说话不腰疼类型的;客观公正的看待。

3、3、是否言行一致言行一致表现出一个人对自己的约束力和控制力,人们都喜欢和说话算话的人交朋友,因为这体现了真诚。

4、了解别人的注意事项刚开始,千万不要太轻易去判断一个人,也就是说,不要过分相信自己的直觉。

5、否则,就很容易被自己的直觉影响到自己,从而引导自己寻找一些证据,去印证自己的直觉。

6、想要客观而全面地了解一个人,最好尝试观察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的行为方式。

7、例如,某人在工作中可能看起来很热情,平易近人而且非常友好。

8、但是,当他们晚上和朋友出去喝酒时,你可能会看到对方的另外一面。

9、这时他可能会变得狂躁,自大,以致有种情绪失控的感觉,而并非在工作中看到的那样和蔼可亲。

10、所以,跟对方接触时,尽量放置在不同的环境和情况下,看看对方有什么样的互动和反应。

11、谈知人《道德经》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12、”不少旁人眼中的聪明人,因为不知人,而吃过大亏:可见智慧与聪明,并非同物而异名;要想知人,实不容易。

13、心如水,静则澄清,躁则浑浊;亦如镜,无尘自明,染尘便昏。

14、乌云虽小,遮日则天黑地暗;物欲虽少,塞窍则心偏智昏。

15、故《鹖冠子》有云:“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16、”所以,心静而后能烛理,心明而后可知人。

17、并且,遇大事,不可糊涂;对要人,必须明察。

18、尤其是终身大事,若识人不准,则悔误此生。

19、虽说人心难测,但是观人有术——运用得法,常无大失。

20、相人之法:上取其德,次取其能,下取其言;远观其气,中观其友,近观其过。

21、外之美丑,相交便知,不可轻取轻弃;内之善恶,日久方明,休要妄评妄断。

22、德者厚重,待人尽诚,处事尽心,谨言慎行而重内轻外;鄙者轻薄,待人虚伪,处事敷衍,言多行杂而外美内拙。

23、孔子有云:“刚、毅、木、讷,近仁。

24、”厚重者,常性缓而稳,可托大事而不善交际;轻薄者,多心躁而粗,言语浮华而善于钻营。

25、孔子有云:“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26、”善所而处下,乃不思进取;恶处而居上,必无视节操。

27、事业固有善恶之分,亦有高低之别:愈利人愈善,愈害人愈恶;愈益己愈高,愈伤己愈低。

28、于事业,愈就善就高,且尽心尽力者,愈可崇敬:若前者(就善就高)有而后者(尽心尽力)无,终是平庸之辈;若后者有而前者无,多为险恶之徒。

29、言之出口,常从其心。

30、以言取人,或有失误;以言观人,并无大碍。

31、故孔子云:“听其言而观其行。

32、”言虚者,心伪;言乱者,智昏;话鄙者,心陋;话粗者,性率。

33、言多而浮,心躁;话少而稳,性厚。

34、喜言人之美,多有所图;好谈人之过,非德便贼。

35、言多生硬而不厚重,常自是且私;语多诙谐而不轻薄,常心明且善。

36、古人云:“相由心生。

37、”品德容于心,如实物藏于瓶,虽隐不可见,但满则溢而显于外。

38、以貌取人,固然不当;以气观心,或许可行。

39、若与人所交甚浅,不妨观其气而略窥其心。

40、心正气正,心邪气邪,心清气清,心俗气俗。

41、性厚则气重,性浮则气轻。

42、心阳刚,则气焕发;心阴郁,则气晦黯。

43、性急则气躁,性沉则气静;志高则气傲,志低则气卑。

44、古人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45、”以友观人,用力少而收获大,费时短而效期长。

46、无正经人亲近,必不正经;无真心人交往,必不真心。

47、酒肉之徒,多酒肉之朋;忠厚之人,多忠厚之友。

48、孔子有云:“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49、观过,斯知人矣。

50、”(什么样的人,就会犯什么样的错误。

51、观察所犯的错误,便知晓对方是怎样的人。

52、)若相处较多,以过观人,最为精准。

53、不可为而为,是过;当为而不为,亦错。

54、当然,人生于世,必有误失;若毫无过错,实乃大过。

55、君子有小错而无大过,且知过能改;小人无原则而欲求多,且过而不改;常人则介乎两者之间。

56、——观人之术,只能浅谈;若欲深入,还需自悟。

57、学问愈高,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58、不勤于琢磨且善于总结,岂能取得人生的大智慧。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上一篇:

下一篇:

X 关闭

X 关闭